Tuesday, August 31, 2010

康熙看病 值得一看


康熙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中御醫把所有的名貴藥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見病情好轉,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藥。

這天,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遊,來到一條街上,發現有一個小藥鋪。此時,已是夜深人靜,小藥鋪裡卻燈火通明,還聽到那裡傳來琅琅的讀書聲。
康熙心想,宮中御醫不過是一些庸才,沒有什麼真本事,真正的人才還是在民間。自古道:小藥鋪內有人參。我何不來這裡看看?於是,康熙便上前敲門。
進屋後,康熙見一個四十多歲的人正在燭光下夜讀,猜想,他一定是這小藥鋪的郎中了。
郎中見有來客夜訪,便問:「閣下深夜造訪有何見教?」
康熙說:「深夜登門,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渾身發癢,遍體起紅點子。不知是何原因?請了好多名醫,都沒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給看一看?」
郎中說:「好,請你脫去上衣,讓我看一看。」康熙脫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閣下不必擔心,你得的不是什麼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癢。」
康熙問:「此病能根治嗎?」
郎中很肯定地說:「不難。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說著,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鋪開一個包袱,把罐子裡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
康熙不覺一愣,說:「先生,這麼多藥,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
郎中笑道:「這是大黃,不是讓你吃的。你拿回家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宮中御醫那麼多奇方妙藥都不管事,莫非他這不值錢的大黃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見康熙面有疑色,便笑著說:「閣下請放心,我絕不會訛你錢財,這藥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
康熙說:「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謝。」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
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頓時覺得渾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連洗三遍之後,竟然全身不癢,再一細看,身上的紅點子一個也沒有了。
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郎中一見康熙面帶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於是故意說:「閣下今天是送藥錢來的?」
康熙說:「正是。先生,你說要多少錢?」
郎中哈哈大笑:「見笑了,那天晚上見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說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還是分文不收。我見你氣宇非凡,只想跟你交個朋友罷了,請問,閣下尊姓大名?」
康熙微微一笑:「學生姓黃,字天星,一介書生。」郎中一聽高興地說道:「我叫趙桂堂,也是一個窮書生。父親立志讓我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可誰知天不遂人願,多次名落孫山,如今只好在京城開一個小藥鋪,一面行醫,一面攻讀,希望有朝一日能來個魚躍龍門。」
康熙說道:「趙兄,常言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依你高超的醫術,我可以力薦你進宮擔任御醫,豈不是魚躍龍門了嗎?」
趙桂堂笑了笑說:「你錯了。我以為,行醫者應為普天下百姓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進皇宮當御醫,儘管享盡榮華富貴,可不能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願,醫有何益?」
康熙一聽,不禁說:「趙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請恕我直言,既然你屢考不 中,何不安下心在醫道上大展前程?」
趙桂堂說:「我也是這麼想呀,只是行醫也非易事,我沒有這麼多的本錢,空有凌雲之志,也難有大的發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後發了大財,資助我一把,幫我建一座大藥堂,也算我沒有白給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叫什麼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麼樣?」
趙桂堂見他當真,便笑著說:「剛才我是一句玩笑話,你莫當真。再說,建大藥堂需一大筆錢,誰知道你何時才能發大財呢?這是雲彩邊上的事,遠著哩。」
康熙說:「眼下不妨試試。」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後說:「趙兄,明天你到內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
趙桂堂看著匆匆離去的黃先生,心想這還是個怪人呢。第二天,趙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著字條找到內務府衙門,遞上字條不一會兒,就出來一個太監,把趙桂堂領進門內,走過一所院子後,又來到一個大屋子前,太監打開屋門,朝裡一指說:「趙先生,這些夠不夠你的藥錢?」
趙桂堂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驚,只見滿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銀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兒。這時,只聽太監說:「趙先生,萬歲爺有旨,你給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願以償了吧。」
趙桂堂這才如夢初醒:原來自己並不介意要跟他交個朋友的黃兄,竟是當今皇上,真後悔當初自己的荒唐,怎麼一點兒也沒有察覺出來。
果然,沒過幾天,一座大藥鋪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
趙桂堂搬進新居開業典禮之時,怎麼也沒想到康熙皇帝竟親自前來祝賀,慌得趙桂堂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
康熙笑著說:「你莫要心慌意亂,你的藥錢我可是還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
從此之後,北京城便有了一個很有名氣的「同仁堂」大藥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讀者的話:
看病一定要對症下藥,若沒有對症下藥的話,再好的藥亦是無法幫人治病的,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就像藥材一樣,一生下來必有其用處,若能將自己放在「對」的地方,定能充份發揮自己的能力,就像故事中康熙的病,用盡各種珍奇 的藥草都無法治好,卻被便宜易取的大黃給治好來。
在看這篇故事時,很感佩故事中的趙桂堂醫生,當一個人面對能飛黃騰達的時候必定歡喜不已,但他卻想到,若他進宮後,宮中只不過眾多醫術高超的醫生又多了一個罷了,而天底下的病人卻少了他這麼一位賢能的醫生,若自己的能力很強時,是願意只為幾個人服務賺取高額的金錢,還是願意為更多的人服務,卻賺少少的薪水…
小愛的人為了自己、家庭…而大愛的人是為了世人…
一般人實在很難想像自己會選那條路…而親愛的讀者您呢…您會選那個 ^^。
好文章推薦您共賞!
修心
匆匆趕去聽一場演講,趕路中心情焦躁起伏。 好不容易到了會場,喘息未定中,看到了自己的愚痴。去聽演講,不是要安頓身心嗎?怎麼把自己弄得急躁不安?
人常陷在情境中,反而忘了做事的目的。我們為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追求更多的成就,疏忽追求過程中,心要清楚明白,安定快樂,才是真正的成就。不禁想起一則廣欽老和尚的故事
承天禪寺起建的時候,一天來了很多工程人員及工程車,寺裡負責監工的師父正忙得不可開交,老和尚突然叫住他,請他進屋去磨剃頭刀。他愣住了,這是怎麼回事?早不叫磨,晚不叫磨,偏在此時磨刀,外面有這麼多工程人員正等著處理事情呢!他心裡急得不得了,可是師命難違,只有遵命進屋磨刀三兩下。
廣欽老和尚一看,喝斥道:「你看,隨隨便便磨的,刀兩邊沒有磨到;你的心不平,所以磨出來的刀子也不平。」這位師父心裡很急,一聽,趕緊再去磨了一次拿給老和尚看,廣欽老和尚又喝斥他:「一看便知是做表面工夫,隨便應付而已,你並沒有重新磨過,這刀是補磨的。」這時,老和尚拿出自己的剃頭刀,又平又漂亮。因為老和尚的心是平的,靜的,所以磨出來的刀一如其心。廣欽老和尚道:「工作再忙,也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我們工作是在修心,並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人的心隨境而轉的力量太大了,心要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自己心的主人,實在很不容易,需要老和尚的棒喝,才能看到自己。所以我們必須不斷的、徹底的提醒自己。
我們常常陷在事情裡面,心是不安的、急切的,手裡做著這件事,心裡擔心著別件事。不斷的想要得,想要做的很多,想做得更好,超過自己所能負荷,就是「貪得」。當洗碗時,急切的要趕快洗完,好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因為潛意識裡認為它是「無用」的小事。
其實每一刻都是生命的片段。生倏忽數十載,回首過去,只留下記憶已矣,所得到的其實也只有現在這一刻的感受。當下這一刻是美好的,是確實可以掌握的。每一刻,心都是平靜的,一生就是美好的。
一轉念,當下就不敢輕忽洗碗這一刻的生命,即刻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心就靜了,安了。趕路時,也要提醒自己-專注在每一踏步上,如禪師所說:「要照顧腳下」收起紛亂的思緒,注意步伐的韻律,和諧。很奇妙的,心靜了,呼吸自然就流暢均勻,身心也舒暢起來。活在當下,當下並不是現在的時候、環境,而是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讓別人快樂是一種慈悲;讓自己快樂是一種智慧
(轉寄資料來源:Candy)
一個“放”字千般哲理

有一種養心方法叫“放下”
擅樂者希聲,養心者留空。
何時放下,何時就會獲得一身輕鬆。

有一種處事方法叫“放棄”
獲得幸福的不二法則是
珍惜所擁有的,放棄無法擁有的。
重要的是放棄之後就不要悔恨。

有一種辦事方法叫“放置”
今天無頭緒可能明天有條理,
因為事緩則圓,事緩就有變。

有一種管理方法叫“放手”
有條有理地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捆住了手腳當然就無活力而言。

有一種思考方法叫“放飛”
放飛思緒才會天馬行空。創造源於想像,想像力遠比知識重要。

有一種表達方法叫“放聲”
若不影響他人,不妨放開喉嚨。需要注意的是,放聲之後應知道何時收聲。

有一種觀察方法叫“放眼”
放眼之處皆風景。目力所及可見銀河星瀚、高山流水、雲卷雲舒…。

一個“放”字,千般哲理。
運用得好,會使複雜的生活回歸簡單,紛亂的思緒回歸明晰,浮躁的心境回歸淡然。
“放”作為生存之態,是化繁後的睿智,是畫龍後的點睛,是深刻後的平和。

梭羅說:“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能夠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
“提得起”常被人稱道,“放得下”則更令人贊嘆。

(轉寄資料來源:Tzou )
一萬個小時的錘鍊,造就真正的專精
莫札特寫出經典的第九號鋼琴協奏曲時,已持續創作協奏曲10年;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早在11歲時,就進行了人生第一筆股票投資交易;英國搖滾天團披頭四在1964年聲名大噪前,至少已做過1200次現場演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上大學前5年,幾乎天天都在寫程式。這些「成功人士」的共同點是什麼?《異數》(Outliers)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Gladwell)認為,「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似乎是準備,而非才能。」成功者都在專業生涯剛起步時,就開始密集練習日後藉以揚名立萬的專業,葛拉威爾將此稱之為「1萬小時的努力」。
愈有價值的能力,必須投入愈長時間
葛拉威爾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K.AndersEricsson)的實驗,說明「勤於練習」的重要。艾瑞克森把一所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成3組,研究發現,「可望成為國際級小提琴家」的第一組學生,在20歲前累計的練習時間已超過1萬小時;「可成為一般職業演奏家」的第二組學生,練習約8000小時;至於「只能當音樂老師」的第三組學生,約練習了4000小時。研究人員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真正的專精,必須經過1萬個小時的錘鍊。」
「1萬小時的錘鍊」並非定律,練習時數究竟要抵達多少小時,才能達到真正的專精,也沒有精確、客觀的標準;然而專注、充分地練習專業技能,確實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曾說,「愈專業化的東西、愈有價值的能力,學成的困難度愈高,必須投入的時間也愈長。」他並以「公車理論」說明培養實力、等待機會的道理:機會是所有人的公車,不會為了獨獨等你一個人而停下來。若在前往車站的路程中閒散緩慢,當公車駛來時,你仍距離車站20公尺,那是絕對搭不上車的;唯有自始至終保持全速前進的人,才能在公車駛來時,游刃有餘地上車。
熱情和毅力,抵禦練習時的孤寂
成功者通常擁有至少一種專業。所謂「專業」就是精通某一個領域,而精通形同「絕對的稱職」。領導學大師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在《領導,不需要頭銜》(On Becoming A Leader)一書中,引述作家喬治‧李奧納德(George Leonard)對於「精通」的定義:「精通建立於勤奮不懈地練習,雖然這也是冒險所在……無論是運動、藝術或其他工作,被稱為大師的人,都是無視於別人的想法,熱情地投入他們的天職。」
然而,不懈地練習,考驗的是人的意志力與熱情。杜書伍指出,「練習的過程,彷彿摸索著走過一條沒有盡頭的黑暗隧道,恐懼與懷疑交相煎熬下,人們往往會被逼出放棄的衝動。」
然而,熱情和毅力,是成功者的護身符。他們明白,「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在一支以他的創業故事為主題的紀錄片中提到,當年公司是以「1個月100萬元」的速度在燒錢,壓力雖然大到讓人心慌,但是基於不想解散團隊的不服輸性格,促使他和事業夥伴加速研發進程,以一天16小時、一周7天的拚勁持續地撰寫程式,終於在一年內做出產品,成功研發出全球第一支單晶片隨身碟。
年僅26歲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因為設計的禮服被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挑中,一炮而紅。看似少年得志的他,其實5歲起就喜歡看婚紗、幫洋娃娃設計衣裳,12歲便正式投入大師門下學習服裝設計。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吳季剛在家人的支持下持續地投入,也讓他比多數設計師同儕,足足多練習了10年。
全力投入,理性應變
在1萬小時的錘鍊過程中,有阻力、有挫折、有變數,除了願意投入時間精神、發揮毅力與熱情之外,要建立起真正的專業,還需要「能夠控制感情,以理性行動」。
《成功長青》(Success Built to Last)一書指出,成功的實踐家熱愛自己的工作,所以願意投入大量時間研究;而專注精神和專業知識,則讓他們能觀察到微妙的產業變化,掌握機會。
日本知名企管顧問大前研一則強調,真正的專業是「即使面對環境變化,也能發揮同樣的專業。」在他眼中,鈴木一朗和松井秀喜這兩位傑出的日籍棒球選手,便稱得上是真正的專業人士。相較於許多在美國大聯盟中「敗下陣來」的日本職棒選手,他們兩人即使去到陌生的異地,不但維持住一貫的高水平,甚至還能夠發揮應變能力,研磨出適應當地的新技能。
換言之,真正專業的企業經理人及領導者,即使面臨多變的環境與激烈的競爭,終究還是能夠臨危不亂,帶領組織走上正確的方向,不會讓自己的能力僅限於一時一地。
二十多年前,中美矽晶董事長盧明光在光寶集團擔任中階主管時,可說是公司的最佳救火隊員,子公司只要出現虧損,就會派他去整頓,而他也每次都不負所託,在一年內轉虧為盈。盧明光笑說,多年來在導電橡膠、連接器、半導體、太陽能、車用電子等產業的不敗經驗,總讓許多人以為他是「福將」,希望邀他入股帶來「幸運」。然而他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在於「把公司當成生命一般來經營」的投入精神。
《從A到A+》(From Good to Great)一書中引用了一個經典寓言故事:「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成功的實踐家,多半都具備刺蝟特質,專心致力於能夠點燃他們熱情的「一件事」,憑著努力、毅力與應變力,在專業的路上不斷突破創新。
美國的小學教育
當我把九歲的兒子帶到美國,送他進美國小學的時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並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終日憂心忡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沒有教科書。那個金髮碧眼的美國女教師看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六年級以前,他的數學不用學了!」面對她充滿善意的笑臉,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懷疑把兒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的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傷。在中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他沒了負擔,這能叫上學嗎?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著給我一句:「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 此時,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至此,也只能聽天由命。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之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著借來的書一邊打著電腦,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一看孩子打在電腦螢幕上的標題,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樣大的題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嗎?於是我嚴厲地問是誰的主意,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我聽了,連嘆息的力氣也沒有了,我真不知道讓一個十歲的孩子去做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
過了幾天,兒子就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列印出來的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沒贊成,也沒批評,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楞,一是因為我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三十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範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著邊際了。兒子真誠地問我:「餃子是文化嗎?」為了不耽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一番氣力,我們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電腦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麼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無疑是把文章作出來了,這次列印出來的是十頁,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著一本本的參考書。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超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是她為我們感到震驚。「是不是?」兒子問我。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子懂了這麼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作的孩子,還有什麼不敢斷言的事嗎?
兒子六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我已經能平心靜氣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學校和老師正式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看著十二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次大戰戰史的樣子……。我想,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電腦和微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有一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子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種動物的錄影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裡去尋找答案了。
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慾望和嘗試。
有一次,我問兒子的老師:「你們怎麼不讓孩子背記一些重要的東西呢?」老師笑著說:「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死記硬背,就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這就是我的觀點。」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談話。他學的是天文學,從走進美國大學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學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享受系裡提供的優厚獎學金。他曾對我說:「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機靈,那麼富有創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系所造成的人之間的差異。中國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裡去施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中國人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面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資訊社會,面對明天的世界,我們又該怎樣審視這種孕育了我們自身的文明呢?
本文由【李世隆醫師】所提供(轉寄資料來源:潘)
漁夫精神看逆境
文:依潔

在《別用蛋糕釣鮪魚》一書中,主角翁齊藤是一個日本平凡上班族,為要開發出更符合需求的鮪魚保鮮劑,某天突然被上司指派到鮪魚船上實習,他在搖晃、擁擠的船上與大海為伍43天,海上沒有任何紓解壓力的娛樂設施,連唯一能夠安靜休息的床鋪空間也非常狹小,但他卻發現同船的漁夫絲毫沒有焦慮不安的模樣。
面對巨浪不動如山 面對職場風暴一樣態度
鮪魚船出港的第3天,暴風雨來襲,齊藤原以為暴風雨導致作業時間與機會損失,會讓漁夫們感到焦慮,但出乎意料地漁夫們絲毫都沒有流露出焦慮或不安的樣子。
齊藤忍不住發問:「為什麼捕得到鮪魚,或是捕不到鮪魚的日子,漁夫們的幹勁都沒有改變呢?」

輪機長這麼回答:「如果發生好事就開心,發生討厭的事就變得陰鬱。那不就跟動物沒什麼兩樣嗎?人類啊,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

漁夫的一番話提醒了上班族,面對週遭的情境,無論好壞,職場工作者理應培養一種豁達的態度,就像漁夫不會冀望大海每天風平浪靜、每天漁獲大豐收一樣,職場上高低起伏的歷程也不是身處其中的我們所能掌控的,過度在意結果及評價,反而可能為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
努力不一定有回報 轉個念頭換心境
漁夫說:「今天鮪魚都不上鉤啊!」齊藤問:「努力都沒有回報,有點不好受,對吧?」
漁夫回答:「努力本來就不一定有回報的啊!」
齊藤和大多數的我們一樣,抱持著「努力工作終有回報」的信念,當回報不如預期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質疑世界是不公平的,抱怨老闆識人不明、公司待遇不佳,然後迅速落入情緒低谷。

鮪魚船上的漁夫可不是這麼看待,累積的經驗告訴他們回報不是理所當然的,與其去思考要不要努力,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努力的方法,把在意回報的得失心拋開,專注於找到更好的方法,不斷修正,讓自已更容易達成任務、受到肯定,才是職場經營的王道。

職場生涯如同大海,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外在環境的變因是無法被掌控的,與其自怨自艾,不開心過生活,不如轉念用鮪魚船上漁夫的精神面對明天,思考如何用比昨日更進步的方式去因應和突破,相信職場生涯也可能有新的局面。

你的辦公室也有這種狀況嗎?蠻橫不近人情的主管、僵化不知變通的制度、枯燥重複的工作內容、待遇不公、升遷沒指望,如果再加上人際間的勾心鬥角,占據我們人生時間的職場生活,簡直就是一齣悲慘的連續劇。我們沒有超能力去停止這一切不開心的事,但其實透過態度、信念的調整,就可能讓職場生活截然不同。
(轉寄資料來源:Cindy)